江苏省社科联
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21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25年4月2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省生产力学会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专委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本次以“应对气候变化 打造低碳经济”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平行分会场等议程,汇聚了跨学科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在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全球性挑战下,如何培育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打造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开幕式上,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史丹,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进才到会致辞。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程彩霞等参加会议。
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张新科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他希望省生产力学会能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气候与环境公共政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实证调研等,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为企业绿色转型、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主旨演讲环节,五位学界大家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交流业界实践经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史丹以《新型工业化与新能源体系》为题,从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新型能源体系特征与建设重点、能源气象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她认为,在能源革命与气候危机的背景下,将产业发展、能源转型、气象研究三大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研究,不仅会开辟“产业-能源-气候”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更能成为破解能源安全制约、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关键突破口。这一融合研究既是学术前沿亟待攻克的创新阵地,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塑造现代化强国竞争优势的战略支撑。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以《国民经济循环的逻辑与新动力产业塑造》为题,深入剖析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内在机制、全球经济联动下的资本流动规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内容。他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重构经济循环逻辑:出口导向应转向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与产业转型需求,形成“中国制造—服务本土消费”的均衡发展模式。展望未来,他认为新动力产业的培育需超越传统服务业范畴,聚焦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晓明研究员作题为《气候风险与适应》的报告,在他看来,人类进化史本质上是适应环境变迁的历程,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生存机遇的平衡与探索。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他强调需从社会生态系统全局出发,理性审视气候风险与人类发展需求间的动态平衡。他认为,气候适应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一场涉及成本效益核算的系统性变革,既要精准量化适应行动的成本投入与综合收益,又要深度解析适应决策的全周期机制。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政策设计是否具有前瞻性,即要在不确定性的气候未来中绘制出确定的发展路径。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教授以《气候情景与韧性治理方案》为题,结合全球及中国碳排放现状,深入阐释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治理框架。他指出,气候风险的实质影响由三大要素共同决定:气象致灾因子的强度与频次、社会经济系统的暴露度,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区域内脆弱性。在这三者中,韧性治理的核心任务聚焦于对后两者的主动调控,而韧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从变化和不利影响中反弹的能力,二是对于困难情境的预防、响应及恢复的能力。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聚焦“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助推转轨别离化石燃料”,从转轨别离化石燃料发展轨道的道义理性与发展刚性,市场理性,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以及零碳产业体系发展的进程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阐释。他指出,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较于化石燃料具有投资成本低、见效周期短、发展前景广阔的核心优势。从市场竞争维度看,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化石能源市场具有碾压性优势,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成本与安全层面,更在于创造了绿色就业、提升了能源自主性。
本次会议是省社科联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25年第一期,还围绕“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议题,设置了两个平行分会场,12位专家学者从中国碳中和转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AI与绿色消费研究、气候变化与产业风险等角度,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供稿:省生产力学会       校审:鱼雪萍       部门:省社科联学会部)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