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省税务学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议暨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在无锡市税务干部学校召开。来自相关机关单位、企业、高校和税务系统内的理事代表100余名参加了会议。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许光烈,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程彩霞到会致辞。
程彩霞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省税务学会的工作,并从五个方面对学会未来发展提出要求:一是锚定政治航标,筑牢思想根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税收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使命担当;二是聚焦战略部署,赋能地方发展。要充分利用实务工作者集聚的优势,靶向聚焦税收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拿出“金点子”,开出“好方子”,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构建多元矩阵,深化交流合作。要主动与税务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紧密联系,组织税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一同开展实地调研,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四是激发人才引擎,厚植发展动能。既要善于汇聚税务部门经验丰富的资深前辈,又要悉心培育并大力举荐青年人才,通过定期组织青年税务人才论坛等为其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五是完善治理结构,强化能力提升。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涵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项目运作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学会运行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理事会上,省税务学会会长汤志水作《省税务学会六届理事会三次会议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学会成立40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并围绕“固本强基,建设效能学会”这一主线,从坚持党建引领,坚定政治方向;聚焦学术研究,服务发展大局;发挥智库作用,提升学会影响力;实施强基工程,强化自身建设四个方面部署了学会今年工作。
研讨会上,中国税务学会学委会副主任邓力平,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乔,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名誉院长曹义孙教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李翔教授,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副总裁、党委委员丁海分别围绕税务研究发展前景、税收制度改革、财政政策基调转变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财税金融政策与科技企业孵化、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及对策进行交流发言。
邓力平提出,当前我国税收改革已经到了历史重要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都需要税收改革的牵引,这也是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原有税收关系表现出越来越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因此要在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把握税务研究工作主线。
马海涛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税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税收制度设计与重构路径:一是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税法规则,规范数 字经济产业发展;二是完善地方税体系,确保地方税体系沿着有序轨道持续完善和优化;三是通过直接税制度的优化和改革,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和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四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更加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体系。
王乔认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已开始不再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达成多重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施更为主动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实现短期财政平稳运行与中长期经济跨越周期的可持续性增长,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曹义孙认为中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目前面临以下现实挑战:一是数字经济带来的税基重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关税收征管工作仍然存在法律适用较为模糊、征管手段滞后等问题;二是纳税人权利意识不断提高。随着纳税人权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税收征管方式需要进行改革,其中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税法价值的提升需求。税法需要从主要聚焦于筹集财政收入不断向发展型税法转变,同时还需要充分体现税收公平,发挥税法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价值;四是国际税收规则重构带来的压力。全球最低税率规则、数字服务税等新规将倒逼国内税收法律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国际税收规则重构带来的外部压力。
李翔深入分析杭州科技创新成功的原因,阐述了江苏如何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一是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依托产业引导基金提供股权融资、对初创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创业贷款资金等政策,解决融资问题;二是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对初创期企业,引导银行开发风险分担类贷款产品,并鼓励发行知识产权质押债券;对成长期企业,强化民间资本市场对接;对成熟期企业,推动产融结合;三是优化税收政策环境,包括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营业税,及强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四是动态调整政策工具,实施动态扩容,首贷贴息政策和规模应随需求动态调整,适配创新生态演变。
丁海介绍了苏豪集团如何通过供应链区域化布局、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多边政策博弈等策略,以及进一步深耕“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细耕非洲国家市场等方式,系统性化解成本压力,维护市场份额,应对全球变局。
(供稿:省税务学会 校审:鱼雪萍 部门:省社科联学会部)